自从《哪吒2》在“春节档”大获成功后,紧接着就是“五一档”的来临。根据网络平台的数据,截至5月2日13时38分,2025年五一档的新片(包括重映电影)的总票房(包括点映及预售)已经突破了3亿元人民币。
在台湾地区,五一劳动节也是法定假日,放假一天。虽然岛内没有像大陆那样形成“五一档”的电影文化,但今年的五一节,台湾的电影院却因一部大陆电影的上映,迎来了一场迟来的文化盛宴——这部影片就是《长安三万里》。
《长安三万里》于2023年7月在大陆的电影“暑期档”亮相。这部电影的背景设定在盛唐时期,讲述了安史之乱爆发后,长安陷入战乱,身处其中的高适回忆与李白的往事。这部电影的时长为168分钟,是中国影史上最长的动画电影,票房高达18.24亿元人民币,既获得了观众的好评,也在票房上取得了不小的成绩。
整整两年后,2025年4月30日,《长安三万里》终于在台湾地区的院线日晚的首映式上,影片展现的中华文化创新表达,深深打动了岛内观众。
《长安三万里》本身就包含了台湾元素,其片尾曲由“台湾流行音乐教父”罗大佑亲自创作并演唱,他将唐诗的词重新编曲,赋予了新的生命。罗大佑的演绎与李白诗词的豪情壮志完美契合,传达出一种跨越千年的文化震撼。
台湾地区虽然对大陆电影实行“配额抽签”制度,每年仅有十部大陆电影能在岛内放映,但这并没有影响岛内观众对这部电影的热切关注。
台湾的资深媒体人唐湘龙在《长安三万里》上映的那一年,多次在政论节目中表达对影片的期待。虽然2025年中国电影的《哪吒2》大获成功,唐湘龙依然提到自己对《长安三万里》的推崇。他表示,观看这部电影时,他不由自主地感受到电影中传达的文化意境,并认为这部影片让他找到了“文化自信”。
“好饭不怕晚”,《长安三万里》终于如约而至。细腻的情节、精美的画面、深厚的中华文化底蕴,必将带领台湾观众穿越时空,感受到大唐盛世的诗意与豪情,激发他们内心深处对民族文化的认同与共鸣。
截至4月末,《哪吒2》的全球票房已突破157亿元人民币,稳居全球影史票房榜前五。然而,尽管不少台湾观众已专程前往大陆观看这部电影,这部全球最卖座的动画作品仍无法在台湾上映,这无疑是两岸文化交流的一个遗憾。
但如今,《长安三万里》已成功。相信不久之后,《哪吒2》也将能够在台湾的银幕上呈现。两岸同根同源,文化交流将成为两岸融合与发展的桥梁,切不断的文化纽带必将带来更多的共同心灵共鸣。
为了确保电影中闽南语的准确发音及其文化内涵,制作团队特意聘请台湾闽南语专家陈世明博士作为顾问,逐字逐句录制参考音档,并对声音演员进行精准的指导。台湾演员李罗则为闽南语版中的李白配音,他表示,能够为这位伟大的诗人配音令他倍感荣幸。他还在记者会上用闽南语朗诵了李白的《将进酒》。
电影中巧妙地将《静夜思》《望岳》《相思》《出塞》等48首唐诗融入叙事,而闽南语的配音使这些唐诗更加生动,且具有独特的韵味。岛内网友评论称,“闽南语配音非常用心!有资料显示,泉州和漳州的方言实际上是唐朝的官话,唐朝的故事配上唐朝的语音,真是天作之合!”
更重要的是,这一举措凸显了两岸人民文化的共同性与血脉相连。近年来,台当局推动的“去中国化”和文化“”现象愈演愈烈。例如,台湾教育部门曾提议将“闽南语语言能力认证考试”更名为“台语语言能力认证考试”,这一举措引发了岛内的广泛争议。语言的割裂不过是政治操作的伎俩,闽南语和台语本质上就是同一种语言,无法抹去。
随着《长安三万里》以闽南语呈现唐诗,台湾观众将深刻感受到“”分子强行操控历史的荒谬,也将意识到这场文化抗争无论如何都无法改变历史的真相。正如中国国台办发言人朱凤莲所言,无论台湾当局如何试图抹去中华文化的影响,或削弱台湾同胞的民族认同,这一切注定无法成功。
未经允许不得转载:黑料吃瓜网 » 《长安三万里》登陆岛屿揭露文化“”的虚伪台当局要给闽南语改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