乔治·萧伯纳(George Bernard Shaw,1856年7月26日1950年11月2日)是爱尔兰著名的剧作家、评论家和社会活动家。他的作品以幽默和讽刺著称,并深刻反映了社会问题。以下是他的生平和主要事迹:
生平
1. 早年生活:
萧伯纳出生于爱尔兰都柏林的一个小公务员家庭。他的父亲是个没落贵族,母亲来自乡绅世家,自幼接受了严格的上等教育。
13岁时,他开始对音乐产生浓厚兴趣,并能用口哨吹出许多歌剧片段。
1870年,父母分居,萧伯纳在都柏林美以美教会中学毕业后因家境困难辍学,开始工作以维持生计。
2. 职业生涯:
1876年,萧伯纳随母亲移居伦敦,最初在爱迪生电话公司工作,后来成为《大黄蜂》报的音乐评论员。
1884年,萧伯纳加入了“费边社”,主张通过渐进改良来改变资本主义制度,反对暴力革命。
主要事迹
1. 文学创作:
萧伯纳的戏剧创作始于1885年,一生共创作了51部剧本。主要作品包括《鳏夫的房产》、《华伦夫人的职业》、《圣女贞德》、《皮格马利翁》和《苹果车》等。
他的戏剧作品以其现实主义、理想主义和人道主义精神著称,于1925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。
2. 社会活动:
萧伯纳是坚定的社会主义者,积极倡导妇女权利、选n 他认真研读过《资本论》,并公开声言自己是一个“普通的无产者”和“社会主义者”。
萧伯纳还积极参与各种社会改革运动,支持工人阶级和妇女权益。
3. 思想影响:
萧伯纳的思想深受德国哲学家叔本华和尼采的影响,但他主张用渐进的方法改变资本主义制度,反对暴力革命。
他主张艺术应当反映社会问题,反对“为艺术而艺术”的理论。
萧伯纳的一生与社会主义运动紧密相连,他的戏剧作品不仅深刻反映了社会问题,还通过幽默和讽刺的方式揭示了社会的种种不公。他的文学成就和社会活动使他成为20世纪最重要的剧作家之一。萧伯纳,这位爱尔兰的戏剧大师,以其独特的幽默感和深刻的讽刺才华,在世界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。他的故事,就像一部精彩的戏剧,充满了戏剧性的转折和令人捧腹的瞬间。今天,就让我们一起来走进萧伯纳的世界,感受这位大文豪的风采。
妙退英王:一场文化修养的较量

萧伯纳成名之后,门庭若市,使他苦于应付。有一天,英王乔治六世前去访问这位文豪。寒暄之后,两人很快就陷入了沉默。原来,由于兴趣爱好和文化修养的悬殊,两人很快就无话可说了。萧伯纳看英王还没有离去的举动,便慢慢从口袋里掏出怀表,然后一个劲地盯着表看,直到英王不得不告辞。事后,有人问他喜不喜欢乔治六世,萧伯纳风趣地回答:“当然,在他告辞的时候,确实使我高兴了一下。”这则故事,不仅展现了萧伯纳的机智,也让人感受到了他对待名人的独特态度。
无一不晓:一场天才与智者的对话

有一天,萧伯纳应邀参加了一个丰盛的晚宴。席间,一位青年在大文豪面前滔滔不绝地吹嘘自己的天才,好像自己天南海北样样通晓,大有不可一世的气概。起初,萧伯纳缄口不言,洗耳恭听。后来,愈听愈觉得不是滋味。他终于忍不住了,便开口说道:“年轻的朋友,只要我们两人联合起来,世界上的事情就无一不晓了。”那人惊愕地说:“未必如此吧!”萧伯纳说:“怎么不是,你是这样地精通世界万物,不过,尚有一点欠缺,就是不知夸夸其谈会使丰盛的佳肴也变得淡而无味,而我刚好明了这一点,咱俩合起来,岂不是无一不晓了吗?”这则故事,既展现了萧伯纳的幽默,也表达了他对知识的尊重。
饥荒的原因:一场瘦削与肥胖的对话

一天,瘦削的萧伯纳碰到一位大腹便便的商人,商人讥讽道:“看见你,人们会以为英国发生了饥荒!”萧伯纳回击道:“看见你,人们就会明白饥荒的原因。”这则故事,通过萧伯纳的机智回应,揭示了社会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,让人深思。
拒绝收买:一场名人与商人的较量
有一次,一个鞋油厂的老板,想了一个发财的鬼点子,他请求萧伯纳,允许用萧伯纳的名字做一种新鞋油的商标名称。老板对萧伯纳说:“如果你同意这样办,世界上千百万人都会知道你的大名了。”萧伯纳道:“不,也有例外。”老板愣住了。萧伯纳接着说:“你忘了没鞋穿的人哪!”这则故事,展现了萧伯纳坚守原则、不慕名利的高尚品质。
贵妇的岁数:一场幽默与智慧的对话
一位年过半百的贵妇问萧伯纳:“您看我有多大年纪?”萧伯纳看了一眼她的牙齿,微笑着说:“看您晶莹的牙齿,至少有五十岁。”贵妇尴尬地笑了笑。萧伯纳接着说:“不过,如果您能保持这样的牙齿,我相信您会活得更久。”这则故事,通过萧伯纳的幽默回应,让人感受到了他对待生活的乐观态度。
萧伯纳的故事,就像一部精彩的戏剧,充满了戏剧性的转折和令人捧腹的瞬间。他的幽默、机智和智慧,让人在欢笑中思考,在思考中感悟。这位大文豪的故事,将永远留在我们的心中。
未经允许不得转载:黑料吃瓜网 » 萧伯纳的故事,幽默大师的传奇人生